无人机巡检电网 国网泰州公司供图
中新网北京12月10日电 (梅云秋)无人机在电网巡检领域的应用,让电网工作人员不再需要跋山涉水,有效维护了供电安全。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无人机能力单一、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又逐渐浮现,成为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企业将无人机的能力升级作为技术攻坚重点。国家电网更是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全方位立体智能巡检体系建设要求。在专业人员沿着数字化、智慧化的努力下,现有的多个壁垒正在被打破,无人机巡检电网的能力再度升维。
打破专业壁垒:挖潜数据赋予无人机复合能力
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电网输电、配电和变电等不同的专业有着明显不同的管理架构和模式,相关电压等级、设备复杂性等属性也都有较大差异。因此,无人机此前应用于电网巡检时一直存在专业壁垒:在作业时,只能按照单一专业、单一设备类型,线性执行飞行任务。
通俗来说,无人机巡检任务要么只飞输电线路、要么只飞配电线路、要么只飞变电站。即便同一区域有输电也有配电线路,巡检无人机也需要分开飞两趟。
针对这一问题,国网泰州供电公司利用其设备从特高压1000kV至低压400V全电压等级全覆盖的特色优势,探索打破无人机巡检壁垒。
该公司通过对无人机航迹数据进行解列重构,并丰富航迹文件可编辑属性,添加航迹文件运检专业、巡检模式等自定义信息,使得航迹文件从单一的矢量点位拓展为具备多属性、强耦合的航迹网络,让无人机作业不再只能按照该专业及固定电压等级下按照固定线路走向执行巡检工作,从而实现能力从单一的“线”向综合“面”的延展,做到不同设备的“混飞”。
打破效率壁垒:用网格化算法获取最优方案
除了专业能力单一,无人机放飞路线安排和放飞操作的难度,也构成了无人机巡检的效率壁垒。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网泰州公司将当地全域电网划分为17个巡检网格,结合巡检网格分布情况、设备巡检频次、无人机续航半径等要素,通过蚁群算法实现航线碎片重组与巡检消耗资源预测,最终直观可视地输出模拟最优巡检路径以及巡检任务所需的人员、无人机、电池、时间等资源量,按照巡检任务优先级要求依次排序,自主决策并生成巡检路线和控制策略,以巡检模块任务可视、可选、可控为技术手段,实现无人机全域网格化智慧巡检。
据介绍,在网格化巡检管控作业模式下,无人机执行任务的难度大大降低,工作人员只需执行放飞和收回等操作动作即可完成任务。在操作简化的同时,无人机自身成本也因为重复移动的减少明显下降,两个因素推动无人机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在明显优化后,新的无人机巡检模式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实现了明显的升维。这种改变对加速电网运检管控数字化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意义重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