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打开无人机控制云平台,位于杭州的技术人员操作着正在浙江绍兴试飞的氢动力系统无人机,这台无人机的自主飞行航线测试取得成功。
凭借在氢能源及飞行器设计领域的学科交叉优势,由知名院士领衔技术团队的广东云创氢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云创氢电”),目前已推出极具竞争力的无人机氢动力系统,并与无人机领域技术前沿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与推广。
创业仅一年多时间,云创氢电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为企业自行设计开发的工业级旋翼无人机提供动力,续航能力超过6个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10月,云创氢电选择入驻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希望在此寻得更多技术创新机遇。
氢动力电池续航能力
达国际领先水平
5小时35分!时间拨回2020年9月18日下午,云创氢电研发团队的测试员兴奋地把手中的计时器上的数字亮给大家看。这是云创氢电研发的氢动力无人机产品首次记录到的悬停测试数据,远高于传统锂电池无人机不足1小时的续航时长。
搭载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续航超过6小时,环保低噪,这是公司创始人徐伟强对团队研发创新突破的描述。当前,工业级在农业、电力、气象、勘探、执法等专业领域结合日益紧密,这也对无人机提出了长续航、大载重、优机载供电系统的要求。
云创氢电研发团队开展无人机悬停测试
6个小时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目前市面上的无人机大都由传统锂电池驱动,电动旋翼无人机的续航时长普遍不足1小时,远远达不到工业级应用的更高需求。数十年来,实用级锂电池都无法在能量密度上获得显著的突破,因此让电动无人机成倍增加续航时间的可能性几乎无解。”
徐伟强表示,氢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能量转化效率超过50%,从原理上就决定了它能够拥有高出锂电池数倍以上的能量密度。此外,氢动力技术还具有零排放、无噪声、长寿命、耐低温、燃料补充快等优势,因此成为工业级长航时无人机无可取代的理想动力选择,氢燃料电池可以让工业级无人机飞得更远,更加环保。
云创氢电创始人徐伟强
2019年12月,云创氢电选择在松山湖孵化。自创业以来,徐伟强一直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地攻关技术、研发产品。企业拥有技术领先的风冷氢燃料电池产品,并在开发中融合了飞行器轻量化设计技术、燃料电池高效水热平衡管理技术,使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事实上,由于电动无人机电池能量密度的限制,传统锂电池供电在延长续航时间上是几乎无解的。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动力系统的高密度、无噪声、无排放、长寿命、耐低温等优点,使其逐渐成为工业级长航时无人机最理想的选择。而这也正是徐伟强和他的伙伴们一直致力研发的。
凭借氢能源、飞行器设计、应急电力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背景,云创氢电在氢动力无人机及应用领域厚积薄发。创业后短短几个月,仅10人的团队完成了氢动力无人机系列全新产品的开发,并获得世界博览会金奖、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银奖等荣誉,以及投资人与客户青睐。
依托社区前沿技术平台
推进材料国产化替代
在已然成为行业风口的无人机领域,云创氢电这一技术突破将带来极具想象的市场空间。但徐伟强创业的目光并未盯着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而是工业级无人机市场。
他表示,工业级无人机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将是未来无人机行业最大的增长点,而目前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正是飞机的续航能力。由氢燃料电池驱动的长航时无人机将为工业级无人机行业打造全新的应用模式和想象空间,一个未来容量巨大而现在基本空白的市场正在逐渐呈现。“打造国际领先的无人机用氢动力系统,用以驱动续航时间最长的工业级无人机,并将它们应用到各个工业领域中。”这正是徐伟强和他的创业伙伴们的梦想所在。
云创氢电氢动力无人机
区别于业内更多通过简单移植国外技术或采购核心部件做简单组装的技术途径,云创氢电团队坚持从前期设计和核心部件研发入手,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和工艺技术的积累。
核心技术高筑行业壁垒,让企业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更好地进行市场推广,云创氢电除了进一步在机载氢动力系统细分领域潜心研究,打磨技术和产品外,将开拓产品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徐伟强说。
2021年10月,云创氢电选择入驻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徐伟强认为,社区内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为企业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带来极大帮助,“目前企业产品所用的部分材料为进口,我们正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初步接洽,希望未来可依托这一前沿技术平台,研发出国产材料替代。”徐伟强说。
同时,随着氢动力无人机系统测试的成功,徐伟强团队正与杭州一无人机领域企业开展合作,在视觉化追踪定位、网络远程控制等技术加持下,设计出的无人机具备自主飞行、自动测绘、远程巡查等功能,在降低用户操作难度的同时,将在工业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徐伟强表示,该合作项目目前已完成产品设计及实机测试,正在东莞进行开模试制。
据了解,云创氢电凭借极具竞争力的无人机氢动力系统,目前已成功签订千万元级别意向订单,而无人机用氢动力系统只是云创氢电准备切下的第一块蛋糕。公司研发团队已经启动了包括可穿戴式氢发电系统,便携式移动供电系统、机器人/无人船/电动自行车氢动力系统等储备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未来将在不同应用领域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