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科技力量也加入了抗“疫”队伍。例如,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半夏路的浦东“火眼”实验室,由7个负压硬气膜舱组成,日检测通量可达10万单管,提升了新冠核酸检测的服务能力。社区中,无人配送车则通过无接触配送,让居民更安全地收到物资。而上海临港方舱则投入并应用了近300台各类机器人,它们的功能覆盖了室内外物流、配送、消杀等刚需场景。此外,还有避免交叉感染的方舱医院建独立排风系统,保障中医药材快速使用的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技术力量在助力上海抗“疫”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月11日,上海,工作人员在“火眼”实验室内进行核酸检测工作。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半夏路的浦东“火眼”实验室,由7个负压硬气膜舱组成,日检测通量可达10万单管。从试剂配置到报告出具,核酸标本检测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保障检测工作高效运行。
4月11日,上海,工作人员在搬运医疗废弃物。
4月11日,上海,工作人员在“火眼”实验室内进行核酸检测工作。
4月8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建独立排风系统。在方舱医院,不循环利用的排风系统将构成负压区,室外空气经杀菌处理后送入方舱,而室内污染后的空气经过滤处理后排出室外,避免造成污染和交叉感染问题。在这里,中建安装负责的排风系统由原会展中心排风管道改造而来,同时也是整个工程高难度系数的施工内容。
4月8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建独立排风系统。
4月11日,天津,医护人员在“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内做出发前的准备。
4月11日,天津,医护人员将中草药搬入“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中。
4月2日,无人配送车到达上海。
4月4日,上海,无人配送车在小区里行驶,助力疫情防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