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项目效果图
“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完工,装修工作接近尾声,预计今年可投入使用,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内完工。”4月15日上午,纵横股份常务副总、董事会秘书李小燕一直忙于参加视频会议,同多家客户洽谈合作,而纵横股份的新项目──四川天府新区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项目进展备受关注。
深耕工业无人机领域的纵横股份研发和办公地位于成都高新区,目前制造工厂位于成都双流区,全新的“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落地四川天府新区,并在绵阳、德阳、彭州等地开展飞机测试。2020年,纵横股份启动实施四川天府新区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项目,这个占地50亩的园区将给企业发展带来全新的助推力。
这股助推力能够释放多大产能?“项目瞄准建成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无人机生产线,产能规模折合标准机型约3700架。”李小燕说。
新基地产能是目前产能2倍以上
“工业无人机的生产制造需要先进的设备、工艺,对测试环境要求较高,企业要想牢固树立行业头部地位,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园区来承载,这是现有场地没法承载的。”李小燕说。
谈到企业发展,李小燕提到了一组数据,“无人机由于其高效率、低成本、安全、数据化等优势催生了众多工业无人机应用场景,带来了切分市场蛋糕的机遇。从产品的销售情况看,纵横股份已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领域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约70%的业务来自政府部门或大型企事业单位。”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纵横股份在行业市场内的无人机保有量超过3000架,总飞行时间超过30万小时。“传统工业无人机需要跑道等基础设施且航时受限,而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技术逻辑是实现直接起飞,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实现平飞,然后再进行垂直降落。”李小燕透露,目前纵横大鹏无人机已经拥有8个产品型号,飞机自重从6.8公斤到105公斤,飞机载荷实现1公斤到20公斤,在航时方面,能达到1小时到10小时不等,最高飞行海拔可达7000米。
企业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而承载企业发展的研发、生产等功能载体也面临“成长的困惑”。“从长远看,企业稳定发展需要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根据地’,目前的办公场地和生产车间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业务需求。”李小燕说,四川天府新区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项目将建两栋厂房、一栋研发大楼和生活配套设施,“预计形成3700架无人机的年产能,是目前产能的2倍以上。”
发挥牵引力量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
硬核技术之外,应用场景的拓展正成为工业无人机企业实现跃升的一项必备技能。在高速公路巡检、海域禁渔期监视监测、森林防火、环保监察等领域,工业无人机的利用早已不是稀罕事,这其中正在催生更加细分的市场机遇──数据服务。
“无人机飞上天后,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大数据服务正在成为行业新趋势,一些客户提出新要求,让我们帮助其在飞机飞行中开展数据处理和分析,而且要同地面的智慧城市系统相兼容,这意味着,无人机和互联网的融合、推动构建时空大数据的趋势日益增强。”在李小燕看来,未来,工业无人机行业其实蕴藏了数据服务的新机遇。
行业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产业链的短板也在凸显。“一架工业无人机的生产涉及上千个零部件,产业链长,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这对产品供应链带来挑战和机遇,工业无人机飞控系统与地面智慧系统的协同、发动机技术迭代、轻量化材料的研发、传感器的研发等众多环节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协作。”李小燕还提到了采购环节的一个例子,“比如,很多原材料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本地配套存在不足,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这个短板亟待补齐。”
行业瓶颈如何打破?一些共识举措正在形成。四川省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同意组建四川省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的复函》,原则同意四川省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组建方案,一些本地企业参与其中,通过携手合作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
在成都市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工业无人机”成为其中一条重点产业链,纵横股份也成为链上的一环。让企业感受明显的是,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行业间的协作频次正在增加。
本地相关政策正在“加码”,对纵横股份而言,参与城市建圈强链,一些新的计划正在酝酿。“政策刺激下,全省无人机产业发展步伐正在提速,企业间合作关系在增强,作为首家工业无人机上市公司,发挥牵引作用至关重要。”在李小燕看来,通过头部企业的“牵引力量”,聚集产业上下游的配套合作伙伴逐渐在成都落地,这样能够减少供应链环节的物流成本和沟通成本,降低企业间的整体交易成本,作为上市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也会成为下一步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