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度互联技术人员对新款无人机进行性能调试
中关村延庆园汇聚的90余家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共享着一片面积374平方公里、真高1098米的空域。这片天空是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每天都有数十架次的无人机起落。
经过这片空域的历练,一批批合格的无人机产品“起飞”,已经在防汛救灾、森林河道巡护、农业植保作业等生产作业一线发挥作用。而这些只算是个开端,延庆园的无人机企业有个更远大的目标——让我们的生活空间再“多一层”,让无人机等低空飞行装备在物流、文旅、应急等诸多场景,“托举”低空经济高飞。
一、飞得更稳
单机传输距离破200公里
“5年前刚入驻园区时,我们的无人机产品还只是个10公斤重的小家伙。”远度互联技术负责人王金林忙着为一款600公斤级无人机挑选备用零件。作为首批入驻园区的无人机企业之一,该公司生产的无人机产品已经在妫水河上空翱翔了数千次。
‘23·7’特大暴雨灾害期间,我们的一款无人机正好在做测试。接到救援命令后,飞机直接空中掉头,去执行任务。”当时暴雨倾盆,无人机在山间飞得很稳当。机上搭载的摄像头具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可以一眼“巡视”数平方公里,长焦变焦功能可以从200米高空看清地面的车牌、人脸,并能将视频素材实时回传。
恶劣天气条件下,一旦无人机视野内有人或车辆出现,后台屏幕就会跳出红框提示,为救援队伍提供准确的方位信息。同时,搭载了通信基站的无人机,可以同时支持一两百人的电话通信需求。
今年,围绕无人机数据链领域,王金林和同事不断有新突破:无人机的单机传输距离突破了200公里;抗干扰能力加强,即使在野外网络中断等复杂环境下,也能实现安全、稳定飞行,自主执行既定任务。
二、飞得更远
推动延庆全域应用场景开放
“八达岭长城保护区很大,一些未开放段崎岖难行,有些点位每隔一两个月才能人工巡护一次。”八达岭长城管理处副主任李东说,无人机灵活机动的特性,弥补了日常巡护中人力覆盖不到的空白。
两架无人机已经成为八达岭长城的编外保护员。根据提前设定好的航线等信息,它们无需人为干预,每日可自主完成10架次的巡查任务。
“一个多月前,无人机在巡查中发现,一处未开放段长城墙体出现坍塌现象。根据画面,技术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勘测,制定修复方案。”李东说,下一步,无人机还将在日常巡查中,同步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为长城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无人机不仅要在延庆区“飞起来”,更要“用起来”。该区正在推动全域无人机应用场景开放,让它们在文物保护、农业植保、应急防火、森林巡查、基层治理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飞得更高
基本实现“推门就飞”
近日,随着《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方案》《关于促进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本市无人机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将进一步向延庆区聚集。
“延庆区的空域条件很优越,我们的无人机在厂房组装完成,搬到外面就能试飞。”大工科技副总经理张洁回忆,企业初创时,试飞无人机必须到指定的通用机场,一来一回,光路程就要花费几个小时。生产车间落户延庆园后,园区管委会即可批准试飞申请,无人机基本实现了“推门就飞”。
地面上的“通道”也很顺畅。目前,延庆园集聚的90余家无人机企业,涵盖研发生产、通信链路、检验检测、飞行反制等核心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不出园区就能合作共赢,智能无人机检测实验室、无人机安全管控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推进。今年开年以来,王金林和同事的研发、生产任务就没停过。他信心满满地说:“今年的产值最少也能翻一倍,我有八九成的把握!”
“电力驱动与无人驾驶的结合,能让无人机实现对传统通用航空的‘弯道超车’。未来的交通维度将从二维变成三维,从而变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低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孙永生说,北京拥有全国顶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在低空经济领域有着强大的科研优势。而要推动无人机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还需在飞行规则的匹配完善、场景应用商业模式建立、执法技术手段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繁忙的低空”景象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