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配送,头号玩家的估值,又 (接近)翻了一番。
Nuro.ai,谷歌无人车创始团队出走创业的项目,复旦计算机系新生代校友代表 朱佳俊联合创办的公司,刚官宣 6亿美元融资,一众顶级资本入股……
最新估值 86亿美元,把无人驾驶配送领域的创业天花板,又往上再抬了抬。
在国内,Nuro这条线上,玩家不少:
大厂如美团、阿里小蛮驴和京东物流,创业公司像毫末智行、新石器。
Nuro的新进展,对行业内(部分)玩家,也是重大利好。
Nuro新融资:谷歌首次对外出手
D轮次,总额6亿美元。
由Tiger Global Management领投,Baillie Gifford、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 LLC、高榕资本、Google、Kroger、软银愿景基金一期、T. Rowe Price Associates, Inc.旗下基金、丰田汽车旗下基金Woven Capital,以及其他现有股东参与投资。
值得注意是,这也是 老虎基金首次出手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之前这家顶级资本曾出现在Waymo的融资中。
更有意思的是,Google也出现在了Nuro本轮融资中。
在自家有Waymo的前提下,Google投资出手另一家自动驾驶公司,不在意料之中。
但结合另一同期宣布的进展,或许能得到解释。
Nuro称也与Google云达成了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满足运行自动驾驶模拟工作负载、提高模型准确性的机器学习、存储管理车辆重要数据对云服务的大规模和大容量要求。
这种自动驾驶公司与云服务提供商深入绑定的案例,之前在 微软-Cruise, 亚马逊-Zoox都发生过。
据说在国内,这种趋势和进展,也在发生。
接下来阿里、腾讯和百度,甚至字节,在自动驾驶方向上的加码,除了未来技术布局,也有云服务场景方面的原因。
此外,Nuro这次融资中,还有另两个 客户变股东的案例。
Kroger,美国零售百货公司,Nuro之前的合作客户,现在也通过资本入股深化绑定了。
丰田,全球销量第一的汽车制造商,Nuro之前的车辆硬件供应商,现在也入股了。
最后,该轮融资后,Nuro的估值也从 上一轮50亿美元,涨至86亿美元。
自创办以来,Nuro累计吸金总额超过了 21亿美元。
Nuro现在的模式,主要是提供 自动驾驶运力。
更具体说,同城 生鲜外卖配送。
除了之前跟Kroger、CVS等超市的合作,Nuro近期还宣布,与达美乐在休斯顿试点匹萨配送服务。
新一轮融资,正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团队、大规模部署解决方案。
当然,这种大规模部署,仍未包括 中国市场。
Nuro模式的中国落地?
为什么Nuro在中国毫无进展?
创始人中朱佳俊,生于中国,学于复旦。
早期投资者中,真格基金、高榕资本,网易创始人丁磊,都是中国力量。
但在Nuro历次融资吸金中,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中国,不在其任何BP计划中。
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政策和路权。
在美国,Nuro率先在政策无禁止的亚利桑那州开启路测和试运营,其后才扩展到得州和加州。
并且其后,Nuro还获得了美国交通运输部(DOT)以及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许可执照,允许其无人驾驶配送车合法上路。
这算是全球第一个相关领域的政策准入指引。
但在国内,无人驾驶配送车方面的政策准入,还缺乏明确规定。
特别是最近北京第一起无人配送车全责事故中,进一步将 路权问题讨论推上浪尖。
当时准备右转的无人配送车意图右转,被直行且未刹住的社会车辆撞到,结果无人配送车被判全责。
并且这种判罚的核心原因,还是无人配送车——驾驶微型客车(无号牌),保险公司:(无交强险)。
所以在国内,无人配送车,一直以“非机动车”来划分,速度也被严格限制。
这与Nuro的无人配送车享有的机动车地位,可以上高速等在内的各种道路,条件差别巨大,对落地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第二,则是巨头和生态。
Nuro在美国创业,如今客户都是传统线下零售玩家。
而在此之前,美国在零售方面的“割裂”也非常明显,依然是人力成本等方面的原因,美国甚至没有过中国一样的O2O浪潮,也缺乏拥有生态优势的供需对接平台。
这给了Nuro利用自动驾驶技术搭建平台的机遇。
但在中国,末端配送绕不开阿里和美团。
美团有无人配送平台,夏华夏牵头的技术团队推进迅速。
阿里达摩院,也由王刚博士为核心,实现了小蛮驴分拆独立,开启了快递配送方面的规模化商用。
无论是阿里还是美团,都完成了供需两端生态连接的阶段性任务,拥有天然的商业落地场景。
类似的还有京东、苏宁和大型零售集团。
整体来说,相比于美国,中国在配送等层面,不仅形成了连接供需两端的巨头平台,而且他们正在成为行业基础设施,难以逾越,基本不可能绕过他们另起炉灶搭建供需生态。
所以中国的现实是,Nuro的估值狂飙突进,但对中国的创业复刻者们,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有“无人配送”业务,且发展最快、估值最高的 毫末智行,核心原因也并非对Nuro的复刻,而是拥有软硬件全栈的L4能力,是包括美团和阿里小蛮驴在内的无人配送巨头的硬件供应商。
第三,市场环境。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比于美国的“地广人稀”,配送需要的成本比中国更高,Nuro模式有先天优势,契合刚需。
但反观中国,无论是外卖配送、快递物流,基础设施之所以如此完善,与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密切相关。
Nuro在美国配送一单的单价不到6美元,折合人民币40多元,在美国即便是自己开车购物,该成本折算油钱也更划算,更别说人力成本、服务时间等等。
但在中国,配送价格40多元,几乎是不能想象的,而且快递和外卖配送的竞争,现在还在继续,价格、服务到体验,自动驾驶方案都很难替代人工。
另外,更现实的是中国居住环境相对更紧密,在一线城市,商超、便利店都非常方便。
所以如果要在中国复刻Nuro模式,配送外卖、生鲜,希望简单粗暴替代“快递员”,几乎行不通。
被认为与Nuro模式最像的 新石器,实际也并非走替代路线。
而是提供 增量。
比如利用无人驾驶,将早餐、生鲜等在固定时间部署到固定站点——如地铁站,写字楼下。
更像一个移动的小便利店。
于是综合起来,从政策、生态和市场环境三方面,也就决定了Nuro模式在中国,并不会像其在美国一样快速。
所以此次Nuro的融资和估值,作为标杆公司,确实把无人驾驶配送的估值天花板继续抬升……
但利好的更多是美团、阿里小蛮驴和毫末智行这样的玩家。
Nuro的独特性?
最后,再次简单介绍下Nuro,以及其备受关注的原因。
主要是人、团队和落地模式。
人和 团队方面,裂变自Google无人车。
2016年,由前Google无人车团队首席软件工程师朱佳俊,以及Google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负责人、首席工程师 Dave Ferguson携手,创办了Nuro。
而且当时不少谷歌无人车核心成员,也都追随加入了Nuro。
其中, 朱佳俊可谓是Google无人车团队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Google无人车团队最早的华人面孔。
他2005年从复旦大学毕业,两年后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期间在Google街景团队实习,搞出“click-to-go”的新想法,并获得专利。
2008年,朱佳俊正式加入Google,其后又进入Google无人车团队,直至成为软件方向的负责人,其所领导的小组,后来还打造了已载入无人车发展史册的Google“萤火虫”无人车。
但人才和团队之外,Nuro之前最受热议的,还在于自动驾驶的落地模式。
虽然出身于谷歌无人车,但Nuro从第一天开始,就定位清晰:
专注于自动驾驶汽车运送货物的机器人公司。
而且区别于卡车货运、干线物流和港口等场景,Nuro的无人车运送从披萨到药品在内的各类商品。
Nuro还专门设计打造了完全自动驾驶的无人车,没有方向盘、没有刹车,也没有驾驶员位置,外观像一辆小面包车,产品设计也为生鲜等配送而生。
虽然据称该车造价不菲,但Nuro的整体逻辑和模式,在美国大获认可。
并且获得了上路牌照,可以部署没有侧视镜和方向盘等人工控制装置的无人送货车。
对于Nuro来说,剩下的最大挑战其实就是规模化商用和部署落地了。
并且一旦规模化订单开启、商用营收模式跑通……
Nuro距离IPO上市,也就一步之遥。
换而言之,无人配送第一股,不远了。